无人驾驶是未来的美好也是眼下的荆棘,我们需要做什么?
3月24日,Uber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发生撞车事故,未造成严重人员伤亡。Uber公司在次日宣布暂停无人驾驶车辆项目的研究工作。三天后,Uber无人驾驶汽车又重新开上公路。
事故发生当地警局侦探莉莉·杜朗(Lily Duran)解释说,冲撞发生时Uber汽车并没有出错,晚些时候警方会提供更完整的报告。Uber新闻发言人表示,经过调查,Uber无人驾驶汽车将在美国三座城市重新开始运营。
看似一场风波已平息,然而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讨论并没有终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人驾驶汽车顾名思义就是无需人类实际驾驶,依靠车内计算机系统的智能驾驶仪就可实现正常行车。早在上世界7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家就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那么究竟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的意义何在?它到底能给人类带来哪些福利呢?
据有关媒体报道,无人驾驶汽车如果技术足够成熟,配套设施也足够完善,可以达到相对理想的驾驶环境的话,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六大好处:
第一:减少交通意外事故几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124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这一数字在2030年可能达到220万人。相比于人类自行驾驶,无人驾驶汽车做为智能型汽车,可排除人为驾驶故障因素,优化驾驶环境,智能的服务于乘客,并最大程度的保障其生命安全。
第二:温室气体排量减少。由于无人驾驶汽车在加速、制动以及变速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它们有助于提高燃油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无人驾驶汽车每年帮助减少3亿吨温室气体排放,这相当于航空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
第三:改变消费习惯,让人们不再购买私家车。行业专家预测,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极大改变消费者的“旅行习惯”,诱使他们放弃购买私家车,按照美国密歇根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研究显示,一旦采用无人驾驶汽车,美国汽车保有量最高将下降43%。
第四:降低交通拥堵。据KPMG报告显示,无人驾驶汽车可帮助高速公路容纳汽车能力提高5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家、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前专家塞巴森·特隆(Sebation Thrun)表示,一旦机器人汽车成为主流,当前公路上只需要30%汽车。
第五:每个人将拥有更多自由时间。据悉,80%的美国人每天驾车时间平均为50分钟,而无人驾驶汽车能帮助司机在此期间去做其他事情。麦肯锡公司估计,无人驾驶汽车每天为全球司机节省的时间总和高达10亿个小时。
第六:改善移动能力。无人驾驶汽车不仅可增强老年人的移动能力,也能帮助残疾人、无驾照人士以及没有汽车的人旅行。
然后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中,眼下的实际问题是无人驾驶汽车还在研究中,技术仍有待完善、安全问题也存有隐患、监管也是问题、消费者是否认可也要打一个问号,想要安全上路,仍是任重道远!
目前来看,智能汽车可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几率的初衷和近来频频曝出的无人驾驶汽车撞车事故自相矛盾。有关行业专家曾表示,从技术层面来讲,虽然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还没有完全达到人们理想的要求,特别在行驶安全方面还无法令人完全放心,但这些技术并非不可逾越的难题,其彻底解决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就会发现,技术进步总是超越人们的想像。
如果时间可以解决技术问题,那么无人驾驶汽车出事故谁来承担责任?
按照现行法律,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首先要追究驾驶者的责任,而无人驾驶汽车的责任谁来承担?有人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出事故只能追究生产无人驾驶汽车的车企责任。也有人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出事故,目前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有人可以操作的情况下,司机和生产车企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司机和车企分别承担责任的比例多少?目前都没有法律依据。
此前,在特斯拉无人驾驶事故致司机死亡消息出来后,沃尔沃CEO哈坎·萨缪尔森曾认为,如果处于自动驾驶状态的车辆发生事故,那么会承担全部责任。
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和机器人教授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认为,每周全球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高达2.3万。他表示,无人驾驶汽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就越安全,多年来,人类的安全记录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有些人认为人类驾驶员让驾驶更安全,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安慰,这种理解可能会将人引入歧途。”
无人驾驶汽车面临着“新电车难题”,伦理困局谁来解?
与安全一并带来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如果无人驾驶车辆在不违反法规的情况下,损害了生命安全,那么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特别是对于类似我国这样交通路况复杂的国家,如果系统失误和错判,那么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的后果将是严重的。
“电车难题”于1967年由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提出,大概内容如下: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操作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如何选择?”
1.不作为,任由电车碾死被绑住的五个人。
2.扳动转换器,电车会碾死另外一个人,五个人会得救。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这和未来无人驾驶汽车要面对的问题如出一辙。曾有评论指责用这种极端场景来做假设,有过分消费“伦理”之嫌,造成了逻辑漏洞。如果研究数据将拯救性命的优先级排序为精英>普通职员>退休员工>一只狗,难道就可以以此指导无人驾驶车的伦理决策吗?
一位评论者曾说:“如果这种排序是我们面对机器伦理问题最好的点子,只能说人类还没有准备好迎接由机器智能决策的未来。”
据悉,去年10月,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某高管在面对“电车难题”时对媒体表示,“奔驰自动驾驶汽车未来会致力于保护车内乘客的生命,必要时不惜一切代价。”
思考:我们需要做什么?
谷歌X实验室曾在公开采访中回应过这个问题,当时Waymo还没有作为单独的公司被剥离。X实验室自动驾驶项目的首席工程师Andrew Chatham(安德鲁·查塔姆)表示,“至少目前谷歌的所有路测活动中,还没有遇到一个场景让我们选择是拯救一个老人还是婴儿,但如果这一刻真的到来,那通常只是意味着几秒前你已经犯下一个更大的错误。”
所以,他们的目标,更多是通过优化汽车的刹车决策时间,最大限度阻止这种情境的发生。
此外,无人驾驶汽车还需不需要人工干预?如果需要,什么时候需要人工干预?人工干预与系统的优先级如何判断?如何判断事故过错是人为过失还是系统失误?这些人与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是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工信部解读的《中国制造2025》中,也对智能汽车、汽车智能化发展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到了两个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掌握智能辅助驾驶的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要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我国将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
政策的支持,催生出国内不少车企和互联网公司,都陆续加入无人驾驶的行列,从测试路段及相对封闭的公路实施效果来看,目前技术方面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客观的说,无人驾驶技术还没有真正进入严酷的挑战,未来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