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工匠精神碰撞工业4.0实现腾飞

发布日期2016-07-15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竞争力靠什么来支撑?受到来自国内外要素巨变的巨大冲击,中国制造业路在何方?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实现赶超?德赛西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工匠精神碰撞工业4.0,追求卓越,坚持“零缺陷容忍、顾客满意、持续改进、以人为本”,实现德赛西威新腾飞。

德赛西威工匠精神碰撞工业4.0实现腾飞

德赛西威:工匠精神碰撞工业4.0实现新腾飞 一、牵手西门子展开工业4.0建设 所谓工业4.0,是基于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的划分。根据共识,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

“对于我们来说,客户和产品变化多端,迫切需要对流程和系统进行优化和重组。”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坦言,如何更加便捷地了解终端用户体验,这就要求德赛西威做出改变。 在打造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系统方案提供商的努力中,德赛西威在过去30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还不够,包括西门子在内的世界领先制造商都在迅速导入工业4.0的制造体系,德赛西威必须保持与世界领先企业同步、走在中国厂商前列。”陈春霖说,迈向工业4.0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先决条件是企业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在“底层”与“顶层”之间建立完整的IT集成与数据协调,这其中就包括MES/PLM/ERP等系统模块的实施和导入。

像德赛西威这种面向全球化市场的企业,客户、供应商全价值链上信息的高效、透明流动,更加显得至关重要。 今年3月底,德赛西威正式宣布西门子成为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领域的合作伙伴,将投资亿级携手德国西门子引领中国汽车电子制造升级工业4.0。德赛西威计划今后5年内投入数亿元、分三期在工厂全面实施业界领先的一体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运营的规划目标,打造汽车电子界工业4.0模范工厂。

其实,在去年7月举行的德赛西威启航工业4.0暨MES升级项目启动仪式上,德赛西威就正式宣布启动该公司工业4.0实施战略规划。

二、整合优化100多个管理环节 “但我们要认识到,不是搞一两条自动化生产线就是工业4.0。工业4.0,会牵涉到研发和工厂的管理、企业整体内部的运作,它会带来创新的工作思维。”陈春霖表示。

比如,大家开始意识到,以往在不断的工厂自动化改造升级中,对于几个关键的系统,如PLM/MES/SRM都有应用,但没有完整实施,相互间协同不够;而且现场操作的流程、系统、信息交互、人员管理没有得到有效梳理,执行效率偏低。“我曾到一家公司看见,虽然已经用上了自动办公系统,但员工还是手动填写资料。”陈春霖认为,这样的事情提醒我们,思维的改变最难,工业4.0关键是思维的改变,工作方式的改变。 整个工业4.0的设计架构里,不能离开总体而肢解为某种产品、某种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整体架构的实现。“就像现在不少城市间有高铁,但缺少的是通,和其它交通系统的连通,实现无缝对接。工业4.0关键一点就是打通每个信息‘孤岛’之间的连接通道。”陈春霖分析认为。

对此,德赛西威开始整合产业全流程,对100多个管理环节掰开来一个一个梳理,进行流程优化。比如导入新的一体化MES系统,对生产过程(人、机、料、法、环)实现全过程、全面的防错管控;支持多渠道实时查询生产信息,通过电子看板、办公电脑、家庭电脑、智能手机实时访问等等。 德赛西威副总经理段拥政介绍,工厂导入一体化MES系统后,不仅可以直接体现在人力、物料的节省上,更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优化作业流程,过程管控更加智能全面,过程质量得到严格控制。

三、以工匠精神碰撞工业4.0成为行业弄潮者 经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三次工业革命之后,新的工业革命正在走来。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当工匠精神碰撞工业4.0,德赛西威在信息化、智能化工厂建设中,如何成为行业的弄潮者?

德赛西威前身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全球资源丰富,管理规范科学,如何在德赛的平台下实现跨越发展是股东变更后面对的极大挑战。 正如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所言,好产品并不是说出来的,必须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高超的技术工艺作支撑。 走进德赛西威智能工厂,一条深黄色的轨道,AGV自动送料车载着物料正运转自如。德赛西威制造中心自动化部负责人孟凯说,生产线上,物料运用二维码管理,哪里缺,系统一旦触发需求,仓库立即做好调配,小车会自动将物料运送到设定的位置。

走访德赛西威,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与工业4.0碰撞的火花,感受到了行业弄潮者在工业4.0建设中付出的努力

四、坚持零缺陷原则彰显工匠精神 “我们绝不是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陈春霖坦言,关注制造水平的提升和对质量的苛求,促使德赛西威尤其注重自动化、智能化建设。

在参与全球竞争时,尤其是和全球领先的汽车厂商打交道时,德赛西威面对更苛刻的质量要求,更加深刻意识到质量要求不仅体现在产品实物上,还要体现在对工作质量的考核上。

德赛西威管理层认为,有效的质量保证,不是靠单个组织或某个系统做好就可以的,必须是全价值链的保证。 根据实际情况,2015年1月,德赛西威作出组织架构调整,整合所有与质量相关的部门,成立质量管理中心。质量管理中心的成立是企业追求卓越质量方针的系统落实,大大提高了质量管理的效率。

德赛西威的目标绝不是止步于满足客户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而是追求超越客户的标准和要求。

自2003年推行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以来,德赛西威推行“零缺陷容忍”运营策略,充分应用APQP、PPAP、MSA、SPC、FMEA五大质量工具和PDCA质量环的方法,鼓励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从产品研发、供应商管理、生产制造、交付及服务各个环节,致力于缺陷预防和减少供应链中的质量波动和浪费,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众所周知,汽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电系统,使用环境非常复杂,其质量关系到行驶安全,制造优质汽车电子产品成为德赛西威发展的根本与核心。或许在一般人眼里,1%的不良率是很高的质量体现,而在德赛西威的质量定义里是用“PPM”来衡量的,“PPM”代表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工匠精神就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五、创造创业平台让优秀人才成主人翁 归根结底,工业4.0只是一个标准、一个体系,唯有人才方是企业的灵魂,他们才是中国制造业的根基。

工匠精神,一方面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整个社会对能工巧匠由衷的尊重,给予较高的社会地位。

一直以来,德赛西威重视人才培养,不仅为优秀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良好平台,更让他们成为公司的主人翁。 2012年至今,德赛西威先后在新加坡、德国、日本成立分公司,培养和引进了一批海外技术人才。同时,德赛西威注重校企合作和研发队伍的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壮大自主研发力量。

2014年9月,惠州市仲恺区对入选2013—2014年度“恺旋人才计划”的300个企业、团队及个人颁发奖牌、奖杯、证书及近2000万元工作资助经费,其中,德赛西威一举摘得“创新创业领军团队”等四大奖项,成为仲恺区唯一同时荣获四大人才奖项的汽车电子企业。 翻看获奖人员的档案,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人才创造的是一串串亮闪闪的数字:

以段拥政为核心的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共申请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共获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一种汽车音响单片机及周边电路设备的电源掉电方法》获得2013年惠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专利类金奖,《坡度检测方法》获得2014年惠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专利类金奖。

首席技师凌剑辉为节省成本,利用自身多年积累的经验,自行攻克技术难题,为产品顺利生产作出了贡献,先后为公司创造和节省近200万元。

优秀技师陈伟红对生产设备进行优化改造,一次性解决了搅拌和脱泡的问题,先后为公司节省成本超150万元,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获得专利局受理。

除了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德赛西威还特别注重待遇留人。据介绍,该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福利,建立了全方位的福利制度。此外,建立了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量化高效的绩效体系、薪酬体系、晋升体系和培训体系,打造出一支“多元化、梯队化、高端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在中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路上,哪家公司转型得早、转型得好,其未来之路就会更平坦。在迎接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升级浪潮中,三十而立的德赛西威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我们对此充满期待。